我谈部分互联网跨性别社群

本来看到这篇文章和写下第一次回复的时候,御坂是无意做道德评判的。第二篇回复言辞比较激烈,而且也有些跑题(针对回复的回复),事后想一想,有些针对白墨个人的评论我收回并道歉。

就第一篇回复而言,我在发帖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评论来发布的;之所以提前发出来,是因为我自己思维过程比较慢,希望能及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如果说误导了大家,或者让大家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只能表示遗憾。

事实上白墨的很多说法我都同意,就本帖讨论的内容而言,我部分认同白墨提出的问题,但是对提出的解决方案(严格讲不是提出,而是通过发帖的方式来实行)并不同意。

我没有表达过任何这样的意思。如果有,请指出,我收回并道歉。

100%赞同。

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尊重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当看客、吃人血馒头的自由”,这与“看客、人血馒头是愚昧的表现”并不矛盾。革命者(或者任何社会运动的倡导者)有义务去理解群众,如果都不理解群众在想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想,那发动群众就无从谈起。而脱离群众,是做不了性别解放或者任何解放的。原因如你所说:“跨性别群体的解放当然也靠自己。”

我的态度是,这种现象是跨性别者针对外界压迫所形成的自我保护措施,而这种保护措施在最终是无用的——相比无用,更准确一些是“不解决根本问题”。

(之后随时补充)

1 个赞

其实云对于“某某主义”这类词也很不喜欢,感觉总会挑起另一些“某某主义”的人之间的争吵。

你说得对。

个人来讲,我基本上愿意在各种地方网络上亲亲抱抱揉揉的,我觉得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安慰。面对社交时确实也会产生反差的问题,但是拥有一个安慰的地方整体来讲还是利大于弊吧。毕竟,生活中的“别人”多数时候很难改变。
键政这种事情真的伤心态,我心态还好的时候可以和别人互怼很久,但是累了以后就只想暂时远离……

7 个赞
关于这种跨性别社群是否是所谓“精神鸦片”,由于尚不成熟并且有跑题嫌疑,先折叠再说。

白墨在和梨珂的讨论中认为这种跨性别在线群组是“精神鸦片”,那我们看看马克思最早是怎么提出这一概念的。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我认为还是要从19世纪的背景去讨论这一比喻的含义。
鸦片在当时除了是娱乐性使用的物质,同时也是一种医学药物。但是这种物质就算作为药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仍然具备成瘾性和生理危害性,所以才会在当时就受到广泛批判。但是在当时不存在现代医药的科技条件下,鸦片是给予患者最后的治疗或者安慰(即使在今天,许多阿片类止痛药的使用也是类似的道理)。所以就我的感觉而言,这一句话实际是有着双重含义的,即,批判宗教,但要理解信徒。理解了信徒,才谈得上唤醒信徒。

再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全文。诚然: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但是不要忘记,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回到虚拟社群的问题。
鸦片也好宗教也好,使人用幻觉来回避社会中存在的压迫,从而为压迫制度续命。
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并没看到“虚拟社群使人回避社会中存在的压迫”;相反,倒是感到这种被压迫的窒息不停地在各类跨性别虚拟社群中蔓延。

社群里的抱抱亲亲,连回避压迫的幻觉都做不到。无法解决压迫问题是当然的,但是也远远谈不上降低反抗的意愿,给压迫续命吧。由这一点,如果说沉迷存在,恐怕并不是“跨性别在线社群”及其文化导致了沉迷,而是其它原因导致的。
信息茧房并不是因为跨性别或者“抱抱亲亲”的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同质化和信息茧房问题在其它群体同样存在而且在最近五年的互联网上愈演愈烈;关于为什么跨性别群体特别容易富集,已经在第一篇回复中给出了我的解释),它对于跨性别社群的危害也并不在于“剥夺跨性别者融入社会、直面歧视的能力”,其中有一点是我想给白墨补充的,是这种同质化形成了跨性别社群内部的性别规训,而这种规训比什么“抱抱亲亲”“逃避社会”的危害要大很多,同时也是白墨所说的第二点即崇拜与攀比的根源。


综上所述,这些在线社群的文化当然也制造了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1) 是可以在社群中解决的;2) 并不是根本问题,而是“跨性别群体受到社会压迫”这个根本问题下,跨性别者寻找和建立跨性别社群以对抗社会压迫的过程中所衍生出的问题。

从 2) 的角度来讲,根本问题如果解决,衍生问题必然得到解决;但是我想这些衍生问题会比根本问题先解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根本问题得到解决的一个很小但又绕不过去的先决条件。

从 1) 的角度来讲,我不但认为这些问题是可以在社群中解决的,而且是必须在社群中解决的。

社运界有一句古话,叫“没有我们的参与,请不要做有关我们的决定”。上来先把在线社群存在的意义批判一番,那在线社群文化的好与坏就已经不重要了。

说到底,我之所以要反驳,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需要解决,而是说,我并不支持脱离社群去批判社群。

The activism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society.

1 个赞

你拿什么参与不参与决定不决定的话套没意思,啥时候解决了再说吧。你捍卫的是虚无缥缈的想象的共同体,我可是亲眼见到人因为在这种社群里受刺激想不开三番五次寻短见的。

”她只不过是想寻短见而已,我捍卫的可是伟大的能拯救所有跨性别群体的跨性别社群啊!“

1 个赞

所以呢?

不解决就毁灭?

首先我想知道你的观点是“跨性别者(即使是现阶段也)不需要跨性别社群”还是“跨性别者不需要具有这种文化跨性别社群”。

如果是后者,那么我认为要做的不是批判社群,而是批判社群文化,并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是前者,愿闻其详。

2 个赞

试问,在用户心理脆弱,随时可能因为受打击而想不开而某社群管理又毫无作为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该用户,也不谈最优解,就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 个赞

你是念经了,你和当下那些社群的运营者念经,她们听得进去么?然而心理脆弱的人常有,于是乎,相同的悲剧还是每天继续上演。

我从头到尾提的都是”部分跨性别社群“,当然即存在这类病态文化的社群。一般的社群,谁管这么多啊,打游戏的自己还建个群,河南老乡自己还建个群呢。但是,你也能看到,这样病态的社群到底在所有跨性别社群中占据多大的比例?

3 个赞

那也得念啊。

发个帖子又不能消灭这些社群,如果按你说的也不能改变这些社群。

那怎么办?劝阻跨性别者不要加入这些社群?

群主不听劝,群员就会听劝?

2 个赞

那你念,我写了这篇文章,谈这类社群的危害,有分辨能力的人也会选择去留与否,不冲突。

1 个赞

缺和尚的话我也可以念。关键是这样的文章有无的问题。以前我没咋看到,所以我写了。

1 个赞

是不冲突啊,我也只是提出我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觉得跨性别社群发展到今天,有了这么多的即时通信群,发展出了一些好与不好,但的确存在很多问题的社群文化,的确需要很多这样的文章来分析、探讨,社群的文化及其成因,以及社群的发展方式。

5 个赞

真的有禁止吗
不过昨天她们在群里吵的……那叫一个不友善……

3 个赞
御坂总结下自己在本帖中发表的观点吧。

之前回复白墨帖子的时候,御坂可能有点躁狂发作。所以一个是逻辑不算特别清晰,另一个是态度也比较激烈,诸位感到不适的话,御坂道歉。但是御坂认为其中的核心观点是没有问题的

  1. 跨性别者需要社群。在这项需求上,在线社群有它的意义
  2. 现今的不少跨性别在线社群在文化上是有问题的,这一点也并不仅限于以即时通信群组为载体的社群。
  3. “在线社群提供了‘虚拟的情感安慰’”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4. 现存的很多跨性别在线社群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内部同质化的社群在文化上形成了跨性别社群内部的性别规训和刻板印象,即,这些社群文化塑造了成为跨性别者标准和“潜规则”,从而降低了跨性别社群的文化多元程度,限制了跨性别者发展的可能性。
  5. 白墨所说的“崇拜与攀比”,一部分是由这种规训和刻板印象所形成的。跨性别女性“必须拥有符合社会审美的外貌”,所以“天赋党”和“年龄党”就有了优势;跨性别者必须服药必须手术,所以“持证上岗” / 有 HRT 处方和“术后党”就有了优势。至于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所带来的优越感,与这一点没有直接联系。
  6. 站在社群之外分析社群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要解决社群的文化困境,仍然需要通过社群的途径来完成

然后再补充几点,之前没有提及,同时也不是很成熟的观点

  • 跨性别社群的内部同质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一些方面符合刻板印象的跨性别者更容易受到吸引进入此类社群,并在其它方面也向这个刻板印象靠拢;二是在这些社群中,不符合刻板印象的跨性别者因此受到边缘化。
  • “崇拜与攀比”,或者说“羡慕文化” (御坂本人可以说是深受其害 (xxx)),还有可能是另一种由同质化导致的刻板印象。
    1. 一直觉得这种文化是发源自竞赛圈(比如说知乎的这个问题:如何看待高中竞赛学生群体中的相互膜拜现象?),继而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蔓延整个简体中文互联网的。
    2. 而在跨性别社群中,学科竞赛的{,前}选手,由于社会资源的原因、生存状况的原因等等,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更大的音量”)。
    3. 于是竞赛圈的一些文化,通过高度同质化的跨性别社群,开始向整个跨性别群体扩散。
  • 键政化,或者说泛政治化的冲突,我认为不是跨性别社群文化的问题,而是整个中文互联网(包括简体繁体不同地域)的趋势。具体原因,此处不展开分析。
    • 当然白墨提到“往往是跨性别社群内更为严重一些,因为圈子小,从而经常上演仇人见面,冲突概率自然更大了”。我觉得应该还是存在这一现象的。
1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