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部分互联网跨性别社群

众所周知,在中文互联网上有着众多跨性别社群。这些社群依成员分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风格,例如,防火长城内的经常称呼自己为药娘。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这类社群的主要共同点还是成员大部分均为跨性别者。
在防火长城内,这样的社群由于一些未知的或者不可抗力的因素,经常遭到各种封杀。至于墙外,那当然是畅所欲言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一幕,在墙内犹如传火般神神秘秘的用各种暗号抑或私聊拉群,在墙外就不用避讳什么,大大方方地以“跨性别社群”的名义宣传了。正因如此,很多跨性别者也更乐意在这样的平台上活动。

9 个赞

这样的跨性别社群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个很好,也很严肃的问题。据笔者本人的观察,无论是在墙内或者墙外,粗略估计,这样的社群里大部分时候充斥着各类诸如“姐姐妹妹亲亲抱抱”之类的网络温情语句,同时是各种政见不同者的单打独斗/党争以及分享生活的细节。这样的运行模式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好处。”这样的社群对跨性别精神状况有所改善帮助,减却孤独感“,我们一位亲切的“跨性别社群”运营者如是说到。为此,她将网路上的跨性别社群与当下现实中各类ngo举办的活动进行类比,并援引台湾荣总医院的研究结果,以证明这样的(当然是指网络上的)群体确实对跨性别的生存现状有裨益。

诚然,她说的话当然是部分正确的。这样的社群给予了跨性别者一个安全和舒适(有些时候也不存在)的空间,无论是消磨时间抑或发泄情绪,也即原文中的”减却孤独感“。在这个层面来说,此话当然非常正确。然而之后的思想跃进却让人不得不以怀疑论的眼光去看待。以现实中ngo群体举办的聚会来为网路社群的积极意义背书,我想,当今虚拟现实技术似乎也并未发达到如此的地步。这也引出了一个学界经久不衰的问题:社交媒体究竟对人的现实社交有何影响?
当然,这是大的问题,具体到跨性别这一个群体本身,又兴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地区,跨性别者在现实中进行社交,乃至出柜,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要做好被轻蔑或嘲笑或好奇的目光凝视的准备,因为民众思想如此。而在跨性别社群中,压力显然小很多:因为大家都是跨性别者,彼此知根知底,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如此,部分跨性别社群便成为了信息茧房的绝佳例子。群内间越同质化,群体间异质化的特征便越显著。而跨性别社群的特殊性,天然地吸引跨性别者进入,更加强化了社群的特征;同时,降低了人的社会粘性——沉迷在这样的信息茧房内社交的人,容易对外部的社会逐渐感到陌生,甚至社交能力退化。那么,习惯了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温馨的环境的跨性别者,一旦脱离社交舒适圈进入冰冷甚至是赤裸的现实中,她还能很好的适应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鲜明的例子,网络社交一般看见的只是文字/表情,而现实中到处充斥着对人的身体评头论足的可恶的家伙。

8 个赞

其次,我想各位有所耳闻甚至也亲自见识过,在诸多跨性别社群内的一种奇妙的风气——崇拜与攀比。为此发明了诸多新奇的词汇,例如“天赋党”,“家长党”等。这显然算不上是什么好事。待在这样的社群中,无疑强制性地被了解这些xx党光鲜亮丽的生活,而由自己与理想生活的差距带来严重的失落感,显然对心理状况不利。这点当然与前述某跨性别社群运营者提出的“对跨性别精神状况有所改善帮助”相悖。这样的焦虑会更进一步带来自尊的降低,失望以及沮丧。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oyal Society for Pubilic Health)在2017年所做的报告显示,诸如 Instagram之类的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加剧了年轻人的不适与焦虑。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在本已焦虑的跨性别者上放大。据笔者自己的认识, 在笔者的交际圈内有不下五个由于受到网络上跨性别社群显性或隐性的影响,产生自贬心理而绝望到尝试去自杀。这样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然不能全部归咎到这些跨性别社群上,但显然也是要负责任的。

7 个赞

同时,在这里提一句关于政见不同者冲突的问题。首先,这样的现象经常发生,这显然与之前某跨性别社群运营者的言论相悖了。这种情况一发生,别提“对精神状况有所改善”,怕是一下怒发冲冠,屏幕双方都有想弄死对方的心。这在缺乏管理的跨性别社群中要更为普遍一些。至于为何会经常出现政见不同者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troll故意借此引起事端,另一方面,这样的冲突在非跨性别者为主体的社群也经常上演。但是,就造成的后果来说,往往是跨性别社群内更为严重一些。因为圈子小(笔者本人很讨厌圈子这个称呼),从而经常上演仇人见面,冲突概率自然更大了。笔者本人无意打压各位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但是这样的讨论实在是益处不多——不要说为跨性别群体谋福祉这样的空话,就具体到不同国家或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个体,往往是鸡同鸭讲,除了双方面红耳赤以外毫无收获。而很多“跨性别社群运营者”疏于管理,无异于纵容这类消极事件的发生。

5 个赞

关于这些跨性别社群,笔者在这里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客观存在而且不容忽视的。至于提出的部分社群存在能对跨性别群体带来什么好处,每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具体结果如何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笔者还想提另外一个安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尝试疯狂扩充社群的,这必然会导致社群内部人员鱼龙混杂。所以关于内部用户的安全性,再包括上面所述的问题,我想这是需要运营者去负责的。当然不负责也没什么问题,不会有法律上的责任,甚至也难有道义上的愧疚。但是这就又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样的社群究竟对跨性别群体有好处吗?至于具体到笔者个人,认为最明智的选择还是避免接触。笔者自己不在类似社群内发言。
具体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畅所欲言。

4 个赞

另外说一句,论坛和这些跨性别社群的区别。论坛的粘性很低:你可能会花好几个小时泡在IM上,但是在论坛上很难。在各种IM社群内,你发一句话下一秒就会有人回复,而论坛发帖等待回复往往以小时开始计算。即时性与滞后性,我想是最首要的区别。所以论坛的模式其实倡导大家偶尔检查论坛有无回信动态的模式,而非IM式的无间断社交。这无形中鼓励了用户多参与生活。

4 个赞

御坂的观点,在后面的帖子里做了总结,可以直接看。
https://limelight.moe/t/topic/4752/39

御坂发布的本帖和后面一些争论的帖子,仅仅作为思维过程的历史记录,可以不看。


就我的感觉而言,本帖提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些问题到底是哪些事物的问题,“跨性别”和“即时通讯群组”这两个标签,对于跨性别群有怎样的影响,我认为我们可能还需要明确一下。

就第一点或者说所谓的“沉迷”而言,首先如白墨所说,这一点并不是跨性别在线社群所特有的特点。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接触跨性别社群之前,甚至可以说意识到自己是跨性别者之前,就已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了。那是百度贴吧还很流行的年代,我当时长期混迹在百度喜羊羊吧和 linux 吧,并且大概是因此曾在初中休学一年。同时因为经历了一些社群间冲突,感觉其它的社群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但是为什么在跨性别在线社群中,这个特征似乎很突出呢?
我想,这是因为性别在社会的建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可以与性倾向对比。参考:顺性别的性取向多元群体,和跨性别者在社会中遇到歧视和霸凌的量级)。于是跨性别者这个标签被紧紧地贴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成为了建构个人身份的一个“基石”。而这个基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排它性的:当一个人连性别认同都被社会所否认,人也就不是这个人了。而这种排它性,才意味着和社会的区隔:“你既然不把我们当正常人,那我们就不陪你们‘正常人’玩了。”所以才会出现一些,类似“跨性别专属公司”之类的离奇想法,“药娘武装建国”的梗也是由此而生。
这大概就是白墨所说的“跨性别社群的特殊性”。
或者说,这是跨性别群体对社会整体建构的一种防御性建构。

一个人有许多重身份,不论是“跨性别者”这个大的概念,还是不同的性别认同,都只是身份认同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成为排它性的社交独占。
要打破这个怪圈,我们要做的,是解构性别这个概念 :性别不应该是一个“基础”的概念,不应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霸占着支配性的地位,时时刻刻地规训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但是跨性别者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了么?我记得雨衣曾经说过她不喜欢 pride 的概念,“普通人而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 pride 和解构性别并不冲突,反而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就好像王垠说“异性恋的婚姻都该废除,同性恋在那里着什么急”,就是倒置了手段和目的——婚姻平权本身就是对异性婚姻“神圣性”的解构。跨性别者是想“做普通人”,但相较而言真正的“普通人”在某些方面已经是特权阶级了。在所有跨性别者都能够成为普通人之前,我们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患难、同生死,来克服最后这个难关,来求得胜利。

跨性别者的抱团取暖是不得已为之。与其指责抱团取暖的人,剥夺ta们最后的(即使是虚幻的)温柔家园,我更愿意去反对——至少是批判——那些压迫者。正像很久以前写的《御坂的一点贵圈分析》所说,我们没有任何嘲笑所谓“低端药娘”的资格,否则岂不是另一种攀比,攀比谁具备更高的社会资源可以不用依靠社群,甚至去“摆脱”跨性别者的标签。

至于抱团取暖带来的后果,御坂可能会之后分析一下,先写这些吧
(未完待续,+1s

6 个赞

好麻烦

我觉得论坛挺好的哇
交流的内容质量更高
发出一个帖子,就会满心期待着收到回复

5 个赞

都要反,都批判。一种形式的无能去和另外一种形式的无能比烂,没有意义。批判这种现象和所谓嘲笑“低端药娘”也没什么联系,毕竟也不是谁真真靠这些社群代替了某些社会资源抑或”摆脱“跨性别者的标签,这本身就是两码事。不想要标签,难道不是首先从自己不给自己贴标签做起么?

3 个赞

没有人说沉迷这些虚幻的亲亲抱抱是”低端“的,但的确是病态的。大可不必因为什么”不得已为之“就讳疾忌医,问题客观存在,你不来提出,自然也有别人提出。

3 个赞

无能不是过错。更准确地说,无能不是无能者的过错。

正如鲁迅所言: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而每一个装睡的人,我想都有可能成为铁房子的主体。逃避这个问题,最终也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当然已经是了)。铁屋是安乐死的一种形式,而所有沉睡其中的都是它的维护者。当然我也没权利要求别人痛苦而清醒地活着,所以也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呼声罢了。

4 个赞

人永远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甚至在观测上也很难得出是真睡着了抑或装睡的结论。所以能做的仅仅是指出从外界看来似乎在沉睡的事实。至于具体怎么做,当然还靠那个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了。

4 个赞

任何人都不该有这样要求的权力。
甚至于说,对“清醒”的定义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就拿抑郁症患者是否有权要求安乐死的问题来说
一个社会造成 / 加重了一部分的抑郁症,反过头来又不让患者抑郁,不让患者自杀,要求患者自救,这锅甩得也太干净了吧。
安乐死批准也好,不批准也好,人总是要死的。提供安乐死的人,或许是“计划的一部分”,或许只是“看人可怜”,这当然不能解决抑郁症的问题。但是禁止安乐死,人就一定能活着么?

就像鲁迅和钱玄同讨论的这铁屋,那些人并不是因为铁屋而死,而是关ta们进铁屋的人要杀掉ta们。毁掉了铁屋,还有机枪和坦克。说是铁屋害了ta们,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可是铁屋外面的人,还在指责铁屋里的人,说“你们咋不反抗啊,咋不徒手把持枪的狱卒都杀了啊,你们就是乐于享受铁屋的环境……”

我承认抱团取暖(至少在解决跨性别者困境方面)是无益的(或者是你所谓的“病态”),但是无益不代表有罪。

我的意思是,已经不需要抱团取暖的跨性别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好、其它一些途径也好撕掉身上标签的跨性别者,当然也没有义务去打倒 patriarchy,也没有义务出来帮助其它跨性别者;但是仅仅因为自己不需要,就去批判抱团取暖的当事人“不努力”“沉迷”,说难听点这和《后浪》有什么区别。就好像有人就喜欢指责三和大神“你怎么不找个稳定点的工作干啊”,这不是秀优越么?

我们当然应该去指出现象;但要解决问题,必须先看到问题的根源。也许问题的解决不一定直接从根源入手,但一定要知道是谁造成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4 个赞

你提到关于抑郁症患者的安乐死并以此类比,很显然,抑郁症患者可以要求自己自杀,但是你不是他本人,你当然不能支持她自杀了。从”不让自杀“到”不让抑郁“,中间本身就跃进一大步。抑郁症是疾病,如果沉迷在网络亲亲抱抱也是疾病的话,我建议去各大精神科就诊。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类比。

我从头到尾都没提及关于道德层面的任何字眼,反倒是你,先来个“无益不等于有罪”,再来个什么“优越感”。但是你自己也承认这是无益(或是病态)的。可是这又如何呢?我当然同意无罪的看法,可光靠你念抱团无罪的经,到底能改变什么了?社会会因此改变对她们的看法么?

并且,你拿三和大神举例子。虽然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恰当的对比,但正是因为三和大神甘于三和大神所以三和大神才成为三和大神。没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光靠一个外神似的玩意从天而降给他们带来自由、幸福,这难道是宗教式的社会主义神学抑或平权主义神学?

丢掉 幻想准备斗争 *.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毛泽东

我在之前就说过了,我觉得你是不是理解不了我说的。问题的根源当然出在社会上,然后呢?问题在那,你不去解决,靠复读这句话有什么用吗?自己在沉睡中安逸,倒是像降临派似的希望三体人从四光年外飞过来拯救。这种行为艺术到底在积极意义上与求神拜佛并无差别,只不过一个拜菩萨,一个拜马克思/波伏娃。正如无产阶级的解放靠他们自己争取一样,同理,跨性别群体的解放当然也靠自己而非利维坦的大发善心。
另外你总是有意无意地在群体中创造对立,例如什么”不需要抱团取暖的跨性别者“,或者什么“后浪”,并且似是似非地将我划进去,令我非常反感。批判这个现象,当然和什么”不需要“不沾边。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实实在在地伤害跨性别群体的。你无视这种伤害的客观存在,反而从道德上谴责我起来了。我再重复一遍我说的过的话:不管是我,或者谁来说也好,哪怕没人说。问题就在那,它也不会自己消失。 频繁性地创造对立然后躲进“处在弱势”的有利舆论的挡箭牌里,我只能认为这是一种”我蛮夷也“式的耍流氓不去消灭问题,反而指责起提出问题的人,这显然是政治幼稚病的体现。我当然不是什么后浪,正是我也希望跨性别群体的解放,所以我才有闲心在这扯淡。真要像你说的什么既得利益者,谁管你呢?资本家会操心怎么解放无产阶级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句原话送给你。

如果您有新的观点可以畅所欲言,但请不要复读诸如”后浪“、”秀优越“之类的字眼了。毫无意义。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