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历代地名牌考

0-1
图 0-1 封面图:9 块第 3 代门牌

2011 年夏天,不知是通过什么契机,大概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论坛上,我看到了一张 1952 年复兴舆地学社出版的《两用天津新地图》[1],一下子就对这张地图着了迷,如获至宝(随着那个论坛的关闭,帖子已无处可寻)。我对天津的老地图、天津的街巷、街巷历史变迁的兴趣和探索就此开启。

随着探索越来越深入、接触到的地名牌越来越多,尤其是 2015 年年初偶遇“临潼西里 1 号楼”和“九天庙胡同 1–3 号楼”这两块第 2 代楼牌之后,我注意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牌们有着几种明确的风格,于是开始自行给天津的地名牌断代。最开始只是通过风格来归类,并通过里巷建成年代、地名牌替换顺序来确定时代,bottom-up 地得出了不少猜想式的结论;后来接触到了更多的资料和更多的地名牌,top-down 地验证了之前的观点——将这些观点悉数整理出来,便是本文。之所以会想到给天津的地名牌断代,也是受维基百科台北市道路列表中所述台北市门牌断代[2]的启发。

本文中的照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 unt 拍摄。多图预警。

0-2
图 0-2 第 2 代楼牌,位于南开区西关大街九天庙胡同 1–3 号楼。拍摄于 2015.2.9。上半为实际的照片,下方为复原效果图

6 个赞

参考文献

  1. 兩用天津新地圖. 復興輿地學社. 1952.

  2. 路标牌及门牌. 维基百科: 台北市道路列表.

  3.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天津市门牌标志管理办法》的决定. 2004-07-01.

  4. 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天津市新舊門牌號碼對照簿. 1954-09-10.

  5. 天津城区门牌号今起更换. 北方网. 2001-01-03.

  6. 老核桃. 为什么天津老城厢里面的“××街”的路牌上的“街”字都简写成“亍”?. 天津老城网.

  7. 上海阿三. 【非主流天津街景】(红桥区)西于庄(1). 北方论坛. 2013-12-30.

  8. g葫芦娃. 晒晒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老城旧居的照片. 新浪博客. 2011-10-31.

  9.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 1985-10-31.

  10. 河西区人民政府. 天津市河西区地名录. 1985-08.

  11. 河东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天津市地名志·河东区. 1996-05.

  12. 南开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天津市地名志·南开区. 1998-05

  13. 手机用户2941563301. 新浪微博. 2017-03-22.

  14. 天津市政府. 天津市门牌、里巷名牌管理办法. 1986-09-19.

  15. JH270925. 【非主流天津街景】河东区八纬北路东宿舍. 北方论坛. 2014-01-05

  16. JH270925. 【非主流天津街景】河北区王串场 24 段 4 排. 北方论坛. 2013-12-30

由于本文尚未结尾,因此将参考文献前置。

2 个赞

地名牌分类与断代总论

本文中的“地名牌”包含如下 5 个类别:

  • 路名牌:街道的地名标志,以下简称路牌。
  • 巷牌:里巷、胡同、居民区的地名标志。
  • 楼牌:居民楼的地名标志。
  • 门牌:院门、楼门、房屋的地名标志[3],除正门牌外还有余门牌。天津的地址系统中将侧门和便门统称为余门[4]
  • 居民楼外墙筑字。

天津市的地名牌在时间和风格上可分为如下 5 代[5]

  • 第 1 代:民国时期或 50 年代安装的。
  • 第 2 代:80 年代开始安装的。
  • 第 3 代:90 年代开始安装的。
  • 第 4 代:本世纪 00 年代开始安装或更换的。
  • 第 5 代:本世纪 10 年代开始安装或更换的。

这样,对地名牌形成了类别和时代上的二维划分,本文使用“第 n 代某牌”的方式来称呼(n = 1 ~ 5,某 = 路、巷、楼、门)。注意,这个断代仅为本文使用,非官方称法。居民楼外墙筑字由于与时代无关,单独称为“筑字”。

天津市郊县的地名牌和市区有所不同,本文只涉及市内六区的范围。此外,由于本文的调查取材集中于南开区与和平区,因此也难以涵盖市内六区的所有情况。

2 个赞

第 1 代地名牌

第 1 代地名牌主要为 50 年代安装,是 1954 年天津市门牌编整的产物[4]。现存的数量极其稀少,主要只见门牌。此外,民国时期的地名牌[6]由于存世量几乎为零,且风格与 50 年代安装的类似,不单独划分为一代。

第 1 代巷牌

蓝底白字搪瓷牌,字形来自手写,繁体楷书。根据风格不同,可细分为第 1a 代、第 1b 代两种。第 1a 代为从右向左书写,有白色边框装饰;第 1b 代无装饰。应该第 1a 代就是民国时期的,第 1b 代是 50 年代的。

第 1 代巷牌近乎荡然无存,我们基本只能在博物馆和互联网的一隅窥其容貌。

1-1
图 1-1 第 1a 代巷牌(丁家胡同、白家横胡同),现藏于天津老城博物馆

1-2
图 1-2 第 1a 代巷牌,位于红桥区西于庄大街鲍家胡同(正在拆除)。由上海阿三拍摄[7]

1-3
图 1-3 第 1b 代巷牌(图片左侧),位于和平区锦州道锦安里(1983 年街巷名称编整前为平安胡同)西口,图片右侧还可见第 3 代巷牌。拍摄于 2017.7.12

这块“平安胡同”是我见到的唯一一块活着的第 1 代巷牌!

1-4
图 1-4 第 1b 代巷牌(图片右上角),位于南开区西门内大街达摩庵前胡同(已拆除,今为盛津园),图片左侧还可见第 2 代巷牌。由 g葫芦娃拍摄[8]

1-5
图 1-5 第 1b 代巷牌,位于南开区涌延街鸭子王胡同(已拆除,今为天霖园、铭隆雅苑),其上方还可见第 2 代巷牌。照片来自网络,出处暂不可考

以上就是第 1 代巷牌目前能找到的所有图片资料了。

第 1 代门牌

蓝底白字搪瓷牌,字形来自手写,繁体楷书。门牌的外沿有一圈白边装饰。由于 1983 年天津市又进行了街巷名称编整,因此第 1 代门牌显示的门牌号大多与今天的不同。

第 1 代门牌存世量也不多,只能在一些很老的里巷中发现。

1-6
图 1-6 第 1 代门牌,原藏于鼓楼南街老门牌纪念墙,到 2014 年这 4 块门牌已被悉数盗走。照片来自网络,出处暂不可考

1-7
图 1-7 第 1 代门牌,位于南开区南开二马路新裕东里 65 号(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于家大坟 28 号)(正在拆除)。拍摄于 2015.7.2

1-8
图 1-8 第 1 代门牌,位于南开区南开一纬路新裕里 17 号(正在拆除)。拍摄于 2015.7.2

1-9
图 1-9 第 1 代门牌,位于和平区河北路竹荫里 3 号。拍摄于 2015.7.17

第 1 代余门牌

竖长条状的搪瓷牌,蓝底白字,字形来自手写,繁体楷书。门牌的外沿有一圈白边装饰,街巷名和门牌号由一条白色短横分隔。

神奇的是,第 1 代余门牌的现存数量反而比正门牌稍多,这可能是因为余门和余门牌都处在拐弯抹角,摘除或偷窃的可能性小吧。

1-10
图 1-10 第 1 代余门牌,位于和平区长沙路求志里 15 号余门。拍摄于 2017.7.9

1-11
图 1-11 第 1 代余门牌,位于和平区兆丰路好乐里 4 号余门。拍摄于 2015.7.12

1-12
图 1-12 第 1 代余门牌,位于和平区锦州道兴义里 34 号余门。拍摄于 2015.7.12

1-13
图 1-13 第 1 代余门牌,位于和平区大沽北路 40 号余门(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大沽北路 50 号余门)。拍摄于 2016.2.6

其他

使用第 1 代门牌的年代当然也有路牌存在,但现在无法找到任何资料。

此外似乎还存在过一种近于椭圆形的门牌,其中街巷名从右向左书写,门牌号在阿拉伯数字下方还用汉字书写一遍。这或许是民国时期安装的,并且与第 1a 代巷牌配套。这样子,这种门牌就可以划为第 1a 代,而上述的门牌则是第 1b 代。

1 个赞

居民楼筑字

第 1 代地名牌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没有楼牌。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它所在的时代居民楼还很少,而且在之后一段时间,地址系统中通常不给楼编号,而是给每幢楼命独立的楼名。60 至 70 年代开始大规模新建职工宿舍和居民楼之后,给每幢楼命名的策略变得既不经济又不实用,给居民区整体命名的策略便占据上风。

不论是哪种策略,独立的楼名或是居民区名都是直接镶嵌在居民楼的外墙上,因为没有统一的地名牌。这种筑字的性质类似早初里巷口书写着里巷名称的牌匾,在提示楼名、居民区名之余兼具装饰的性质,因此筑字的样式五花八门,在不同的居民楼上各显神通。

1983、84 年天津市街巷名称和门牌编整中废止楼名,原有独立楼名的居民楼都被编入某个街巷或改为居民区整体命名。1985 年,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关于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9]中要求“新建住宅楼,不得在楼墙上筑字,已经筑字的,要逐步清除”。不过真正起效的只有前半句话,后半句话并没有执行。于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筑字。

具体看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a、单幢居民楼或成对居民楼,后来被编入某个街巷,整体编一个门牌号。

1-14
图 1-14 筑字,位于南开区保山道保山北里甲 6 号楼(90 年代编入保山北里之前为电视楼)。拍摄于 2016.9.5

1-15
图 1-15 筑字,位于南开区冶金路 7 号(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建新楼,2015 年散片旧楼区改造后为建新里 1 至 4 号),图片下方还可见第 5 代楼牌。拍摄于 2017.6.20

1b、单幢居民楼或成对居民楼,后来被编入某个街巷,每个单元编一个门牌号。

1-16
图 1-16 筑字,位于南开区安全道 30/34(双)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他v安楼)。拍摄于 2015.9.9

1-17
图 1-17 筑字,位于南开区黄河道 398/402(双)号楼、404/408(双)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向阳东楼 1 至 72 号、向阳西楼 73 至 144 号)。拍摄于 2015.2.5

2、居民区内每幢楼有独立的楼名,后来改为居民区整体命名,原楼名废止。

1-18
图 1-18 筑字,位于南开区西营门外大街平陆西里 2 号楼(90 年代门牌编整前为平陆西里 37/38 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线材楼)。拍摄于 2016.12.23

3、几幢居民楼在同一个楼名下编号,后来被整体编入某个街巷,原楼名和楼号废止。

1-19
图 1-19 筑字,位于和平区承德道 3 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海河一号楼)。拍摄于 2016.2.16

1-20
图 1-20 筑字,位于东丽区津塘路三聚里 2 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糖精厂二号楼),图片下方还可见风格奇怪的第 3 代楼牌。拍摄于 2018.1.29

4a、居民区内每幢楼编一个楼号。

1-21
图 1-21 筑字,位于南开区灵隐道长江里 3 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长江楼 3 号楼)。拍摄于 2017.6.27

1-22
图 1-22 筑字,位于和平区和平路同庆后大楼 25/27(单)号楼(2001 年门牌号更换前为同庆后 25/27(单)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和平大楼十二号楼),图片下方还可见第 5 代楼牌。拍摄于 2017.7.9

1-22a
图 1-22a 筑字部分放大

1-23
图 1-23 筑字,位于南开区黄河道新华楼 1 号楼(正在拆除),其上方还可见第 4 代楼牌。拍摄于 2015.9.2

4b、居民区内每个单元编一个门牌号。

1-24
图 1-24 筑字,位于河西区资水道金光里 10/13 号楼,其右侧还可见第 2 代楼牌拆除的痕迹,图片下方还可见第 4 代楼牌。拍摄于 2017.6.16

4c、居民区名。

1-25
图 1-25 筑字,位于红桥区芥园道七一大楼 7 号楼(2001 年门牌号更换前为乐安里七一大楼 7 号楼,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七一大楼 7 单元)。拍摄于 2015.2.5

5、单幢居民楼,楼名保留至今。

1-26
图 1-26 筑字,位于河东区大沽南路副食大楼。拍摄于 2015.7.2

一些有趣的现象:

淦江东里 3 号楼的筑字把「里」的繁体误写作「裡」,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

1-27
图 1-27 筑字,位于南开区淦江路淦江东里 3 号楼。拍摄于 2016.9.5

翰园东里在 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二轻楼(居民区),而再之前这幢 8 号楼有独立的楼名为更生楼,于是造成了一楼三名的现象。墙上粉刷的楼名使用的还是「楼」的二简字「柚」。

1-28
图 1-28 筑字,位于南开区黄河道翰园东里 8 号楼,左下方可见第 5 代楼牌。拍摄于 2015.9.9

1 个赞

两次门牌编整之间的木门牌

在 50 年代安装第 1 代地名牌和 80 年代安装第 2 代地名牌之间,天津除了新建大量居民楼,当然也新建了不少里巷。这些新建的里巷在当时是没有统一的门牌的(直到安装第 2 代门牌),有些便使用自制的木制门牌。

这类木门牌留存至今的数量比第 1 代门牌还要少,而且不很醒目,因此较难以发现。

1-29
图 1-29 木门牌(向阳宿舍门牌 2 號),位于南开区红旗路影院后胡同(平房)1 号(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影院后胡同 8 号,再之前为向阳化工厂宿舍 2 号),图片右侧还可见第 2 代门牌。拍摄于 2015.2.5

1-30
图 1-30 木门牌,位于和平区兆丰路福利里 27 号,图片右侧还可见第 2 代纸门牌。拍摄于 2015.7.12

1-31
图 1-31 木门牌,位于和平区沈阳道寿荫里 28 号,图片左侧还可见第 4 代门牌。拍摄于 2015.7.16

1-32
图 1-32 木门牌,位于南开区南开四马路 20 号(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今回归南开中学。1984 年门牌编整前为南开四马路 4 增 1 号),其上方钉有第 2 代门牌。拍摄于 2016.2.4

第 2 代地名牌

第 2 代地名牌为 80 年代安装,伴随着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 1983 年天津市街巷名称编整和 1984 年门牌编整的产物。这也是天津市第一套成系统的地名牌。现存数量不太多,但并不稀有。

第 2 代路牌

淡黄底红字搪瓷牌,路名用魏碑体书写,周围有一圈突起的边框,路名的部分也有突起。其中,存在将“街”写成民间俗字“亍”的现象。较宽的街道则设置立柱,将路牌悬挂在立柱顶端的框中;较窄的街道则直接将路牌钉在路旁建筑的外墙上。

第 2 代路牌的出现比第 2 代门牌早,可能在 70 年代末就开始使用了。有立柱的路牌后来都被第 3 代路牌替代,如今只剩下安装在建筑外墙上的第 2 代路牌可以零星看到。

2-1
图 2-1 有立柱的第 2 代路牌,位于河西区马场道与贵州路交口北侧。照片出自《天津市河西区地名录》[10]

2-2
图 2-2 有立柱的第 2 代路牌,位于河东区光华路与东兴路交口南侧。照片出自《天津市地名录:河东区(02)》[11]

2-3
图 2-3 第 2 代路牌,位于和平区江苏路与浦口道交口北侧。拍摄于 2017.6.27

2-4
图 2-4 第 2 代路牌,位于河北区寿安街与民主道交口西北。有趣的是,牌上突起的痕迹是“博爱道”,估计是制牌和刷漆出现了冲突。拍摄于 2015.4.30

由于第 2 代路牌设置于 80 年代之前,因此使用的是 1983 年街巷名称编整前的街巷名,如以下几例[12]

2-5
图 2-5 第 2 代路牌,位于南开区旧津保公路(1983 年街巷名称编整前为旧津保路)西头(末端)。拍摄于 2015.9.2

2-6
图 2-6 第 2 代路牌,位于南开区立新路(1983 年街巷名称编整前为立新里)与汾水道交口西南。拍摄于 2015.9.2

2-7
图 2-7 有立柱的第 2 代路牌,位于和平区南京路(1983 年街巷名称编整前为胜利路)288 号。来自手机用户2941563301[13]

第 2 代楼牌

金属牌,左五分之三为蓝底白字美黑体书写居民区名称,右五分之二为白底红字书写楼幢号或门栋号。由于是用油漆涂刷的,现在多有褪色现象。

第 2 代楼牌的出现其实晚于 80 年代初期的地名普查,只有 80 年代中晚期新建成的居民楼才安装第 2 代楼牌(地名普查过程中给居民楼安装的多是巷牌,见下一节)。多数第 2 代楼牌在 2001 年门牌号更换中都被第 4 代楼牌替换掉了,2013 年开始的安装第 5 代楼牌时又替换了剩下的一部分,因此如今尚在的已经很稀少了。

2-8
图 2-8 第 2 代楼牌,位于南开区汾水道临潼西里 1 号楼。拍摄于 2015.2.25

2-9
图 2-9 第 2 代楼牌,位于南开区汾水道彩霞里 8 号楼。拍摄于 2015.9.2

2-10
图 2-10 第 2 代楼牌,位于和平区华中路 2 号楼。拍摄于 2017.8.9

2-11
图 2-11 第 2 代楼牌,位于南开区西关大街九天庙胡同 1–3 号楼。拍摄于 2015.2.9。复原图见图 0-2

2-12
图 2-12 第 2 代楼牌,位于河东区津塘路 187 号 3 号楼(2001 年门牌号更换前为津塘公路 187 号内 3 号楼)。拍摄于 2016.2.12

2-13
图 2-13 第 2 代楼牌(寿安街 30 号),位于河北区寿安街 28/30(双)号楼,图片下方还可见第 5 代楼牌。拍摄于 2015.5.1

第 2 代巷牌

蓝底白字铝牌,上部为宋黑体书写的里巷名,下部为汉语拼音。其中背景为六边形,颇具美感,很有特色。

第 2 代巷牌在 80 年代初期伴随着地名普查和门牌编整安装于天津的大小里巷、胡同、居民区入口处[14]。注意,它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里巷、胡同,还包括居民区。不过后来不久,居民区就改为安装楼牌了——毕竟对于楼房而言,这个巷牌也显得太不起眼了。

第 2 代巷牌的分布本来相当广泛,即使 2001 年的门牌号更换意图将大部分里巷的第 2 代地名牌替换成第 4 代地名牌[5],也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以及一些没有被替换的里巷;但随着这些里巷悉数拆除,第 2 代巷牌也变得逐渐稀少起来了。

2-14
图 2-14 第 2 代巷牌,位于南开区南开五马路五横里(正在拆除)东口。拍摄于 2016.2.4

2-15
图 2-15 第 2 代巷牌,位于河西区澧水道红山里 1 号楼。拍摄于 2017.6.16

2-16
图 2-16 第 2 代巷牌,位于和平区陕西路信德楼(2001 年门牌号更换前为信德里大楼)8 号楼。拍摄于 2015.7.1

区片里的段、居民区里的楼幢也安装第 2 代巷牌,但是没有标注拼音。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在区片入口处已有写有区片名及其拼音的巷牌了,就没有必要将拼音再写一遍了。

2-17
图 2-17 第 2 代巷牌,位于南开区汾水道建华里 1 号楼。拍摄于 2015.2.5

2-18
图 2-18 第 2 代巷牌,位于南开区黄河道昌源里 4 号楼。拍摄于 2017.8.11

2-19
图 2-19 第 2 代巷牌,位于河东区大直沽十号路东宿舍一段十八排(正在拆除)。由 JH270925 拍摄于 2014.1.5[15]

郊区也安装有第 2 代巷牌,但样式和颜色就和市区稍有不同了。

2-20
图 2-20 第 2 代巷牌,位于西青区津华西大街(以前为津华西街)与幸福街交口东侧。拍摄于 2017.6.20

第 2 代门牌

铝牌,左五分之二为白底蓝字宋体书写街道里巷名称,右五分之三为蓝底白字书写门牌号。

第 2 代门牌安装于 80 年代初期的地名普查和门牌编整中。有些街道和居民区在 90 年代重新进行了门牌编整,将第 2 代门牌替换为第 3 代门牌。大部分街道和里巷在 2001 年的门牌号更换中把第 2 代门牌升级为第 4 代门牌,但其中一些只是增设第 4 代门牌,并没有拆除原来的第 2 代门牌。因此,第 2 代门牌今天依然存在不少。只是由于它们是铝制的,绝大多数都已经锈蚀严重。

2-21
图 2-21 第 2 代门牌,位于南开区黄河道昌源里平房 6 号。拍摄于 2017.6.27

2-22
图 2-22 第 2 代门牌,位于和平区成都道世界里 38 号,其左侧还可见第 4 代门牌。拍摄于 2017.7.9

2-23
图 2-23 第 2 代门牌,位于红桥区青年路广德里东 40 号,其左侧还可见第 4 代门牌。拍摄于 2015.9.9

2-24
图 2-24 第 2 代门牌,位于南开区墙子河西路 43 号(染化六厂)。拍摄于 2017.2.6

2-25
图 2-25 第 2 代门牌,位于红桥区红旗路清水楼一幢 3 号(2001 年门牌号更换后归入清水楼 1 号楼)。拍摄于 2017.2.5

里巷如果分为排的,在每排入口处也安装排牌。排牌和门牌规格完全相同,只不过是单纯的蓝底白字。

2-26
图 2-26 第 2 代门牌,位于东丽区津塘路新兴里二排。拍摄于 2018.1.30

一般每个门牌号都会安装一个门牌,但也有一牌多号的节省现象。

2-27
图 2-27 第 2 代门牌,位于河北区富强道王串场新村二十四段四排 91–100 号(正在拆除)。由 JH270925 拍摄于 2013.12.30[16]

厉害啊……

哈哈谢谢。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第 3 代地名牌,可惜最近把这篇文章给搁置了……现在的写作进度大概是 30%,之后有时间有心情再慢慢更ww

老娘我今天回来填坑了!!

第 2 代纸门牌

80 年代地名普查和门牌编整,在确定街巷名称和门牌号后,会先粘贴临时的纸质“门牌”作为草稿,之后再制作、安装铝制门牌[6]。这种纸门牌和正式的铝制门牌大小、结构都一样,左侧为“街巷名称”,右侧为“门牌号”,内容用毛笔书写。铝制门牌在安装时,就直接钉在纸门牌上,正好将其覆盖。

2-28
图 2-28 第 2 代纸门牌,位于和平区大沽北路增贤里 14 号。拍摄于 2016.2.16

2-29
图 2-29 第 2 代纸门牌,位于红桥区广开四马路永明寺大街 30 号(正在拆除)。拍摄于 2015.2.9

2-30
图 2-30 第 2 代纸门牌,位于和平区锦州道 28 号余门。拍摄于 2017.7.12

有趣的是,今天能看到的纸门牌,大多是因为铝制的第 2 代门牌被摘掉才露出来的。

新裕里 17 号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2015 年 7 月去探访新裕里的时候,17 号的那间房子已经搬空了,而门楣上的第 1 代门牌(见图 1-8)十分令人瞩目。当时我甚至想要把它,或者它下方的第 2 代门牌拿走,但因为太高了只能作罢。

2-31
图 2-31 第 1 代门牌和第 2 代门牌,位于南开区南开一纬路新裕里 17 号(正在拆除)。拍摄于 2015.7.2

两年后,为了弄明白新裕东里的街巷结构,我又来到这里。这时的新裕里更是人去楼空了,而 17 号只剩下断壁残垣。孤零零地伸出的门框上,两块门牌都已经不翼而飞,而在原本是那块第 2 代门牌的位置,一张纸门牌重见天日——这是否隐喻着,拆除是建造的逆过程呢?

2-32
图 2-32 第 2 代纸门牌,位于南开区南开一纬路新裕里 17 号(正在拆除)。拍摄于 2017.7.9

第 2 代余门牌

竖长条状的铝牌,分为 3 段,上段为白底蓝字宋体书写街道里巷名称,中段为蓝底白字书写门牌号,下段为白底蓝字宋体书写“余门”二字。规格大小实际上和门牌完全相同,只是竖起来用。

2-33
图 2-33 第 2 代余门牌,位于红桥区西关大街南小道子 52 号余门(正在拆除)。拍摄于 2014.5.3

这块“南小道子 52 余门”是我看到的第一块第 2 代地名牌,正是它开启了我寻找天津市历代地名牌的旅程。

2-34
图 2-34 第 2 代余门牌,位于和平区承德道海关胡同 4 号余门。拍摄于 2016.2.16

2-35
图 2-35 第 2 代余门牌,位于和平区河北路 276 号余门。拍摄于 2017.7.9

1 个赞

第 3 代地名牌

第 3 代地名牌为 90 年代至 00 年代安装,在第 2 代地名牌的基础上改进了材质和风格,美观且鲜明,是天津市第二套成系统的地名牌。这一套地名牌应该也是与我同龄的天津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套地名牌。

第 3 代路牌

上五分之三为蓝底白字书写路名,下五分之二为白底红字书写路名的拼音。路名沿袭了第 2 代路牌的魏碑字体,只是改成了计算机字体(字形)。尺寸与第 2 代路牌相同,依然悬挂在立柱上;立柱与第 2 代路牌完全相同,路牌换代时可以换牌不换柱。安装绝大多数第 3 代路牌都是有立柱的,极少数是直接安装在建筑外墙上的。

市管道路的路牌立柱是蓝色(如图 3-1),区管道路的是黄色[我忘记来源了]。这一规定可能从第 2 代路牌就开始了。由于多数市管道路的路牌都升级成了第 4、5 代,现在蓝色立柱的第 3 代路牌不太常见了。

第 3 代路牌始装于 90 年代,用以替换没有拼音的第 2 代路牌,一直使用至今。几年前新修筑的支路上安装的还是第 3 代路牌。

3-1
图 3-1 第 3 代路牌,位于河北区进步道与平安街交口东北。拍摄于 2015.4.30

3-2
图 3-2 两个第 3 代路牌,位于南开区引黄路与向阳路交口东北。拍摄于 2015.9.2

3-3
图 3-3 第 3 代路牌,位于河北区平安街与胜利路交口西北,远方(非常远!)还可见张自忠路的第 5 代路牌。拍摄于 2015.8.23

3-4
图 3-4 第 3 代路牌,位于河东区建新东里(2016 年更换为第 5 代路牌时改为建新东路)与津塘路交口东南,后方还可见建新东里西楼的第 4 代楼牌。拍摄于 2015.2.15

一些有趣的现象:

三多里的拼音写的是“3 Duo Li”,误把“三”当成数词了。

3-5
图 3-5 第 3 代路牌,位于和平区三多里与沈阳道交口北侧。拍摄于 2015.7.16

下半截埋在花坛里的路牌。

3-6
图 3-6 第 3 代路牌,位于和平区佳木斯道与和平路交口西南。拍摄于 2017.7.12

好评

1 个赞

三年后打个卡

4 个赞

厉害了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