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烦躁指南

什么是性别?

性别 - 名词

与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有关并区分两者的一系列特质。根据具体语境,这些特质可能包涵生理性别、基于性别的社会结构(即性别角色)或性别认同(对自我性别的感知)。

追溯“性别”这个词的拉丁词源,“性别”简单说就是“种类”。12世纪的诺曼法语中gendre的意思是“男性或女性的特质”。

“性别”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种类”。12世纪的诺曼法语中gendre的意思是“男性或女性的特质”。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家约翰·马尼(John Money)创造了“性别一词”,他在1955年提出用“性别”来区分心理上的性和身体上的性。然而,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早在1949年出版的《两性之间:变迁世界中的性研究》中就用这个词区分了生理性别与性别化的行为、社会角色。《美国心理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63, no. 2, 1950, pp. 312)这样评价此书:

此外,这本书超越了它的预设。因为它告诉了读者什么是“性”,什么是“性别”,什么是男性化的角色,什么是女性化的角色,什么是男女的生殖功能。

玛格丽特·米德从研究几个社区里的男女再到更具概括性的比较,最后分析我们时代、我们之间的性模式。

人类的性 (形容词,不是动词) 分为三类:

  • 基因型:由生物遗传确定的染色体核型(XX、XY及其它变体
  • 表现型:可观察到的主要和次要性征(生殖器、脂肪和肌肉分布、骨胳结构等)
  • 性别可见的性征、一个人内在的性心理模式和性别表达。

这三种分类都受到传统观念的桎梏。小学的健康课可能讲过,基因类型是二元的,要么是女性(XX),要么是男性(XY),但其实还有十几种其他的排列形式。

很多人认为表现型也是二元的。然而生物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现认为人类的性特征呈双驼峰型分布。大多数人与两极分类相差很小,但同时意味着,一些人仅仅因为生命本质不同而处于典型的两峰之外。很多有两性特征的人处在中间。

总之,有些人很男性化,有些人很女性化,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性别,有些人觉得兼具两者定义,有些人处在中间,有些人处在边缘。有些人以不可知的形式在整个光谱中飘荡,就像风一样。性别由心而定,不由旁人规定。

性别的一部分是社会建构,一部分是习得的行为,一部分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生物特性。

目前的证据表明,性别似乎是在妊娠期间,大脑皮层形成时确定的(见性别烦躁的成因部分)。这种脑模式会在潜意识层面确定在性别光谱中的倾向。它影响行为、世界观、感受到吸引的方式(不同于性倾向和激素作用)以及人际关系。

性别也会影响大脑对所处环境(你的身体)的预期。当环境不符合预期时,大脑就会以抑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和分离体验等形式发出警告。大脑在潜意识层面告诉我们有什么不对劲。

习性 - 名词

社会固化的习惯、技能和性格。是一个人感知世界并做出反应的方式。

在社会层面,性别与我们的习性有关:外表、举止和行为、沟通方式、反应方式、对生活的预期,以及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作家苏珊·史崔克(Susan Stryker)在她的《跨性别史》(Transgender History)一书中这样描述习性:

很多习性与改变次要性征以表达自我有关——走路扭胯、辅以手势说话、去健身房增肌、留长发、穿显乳沟的开领衣服、剃腋毛、留胡子茬,句末语调上扬或下降。即使这些行为和打扮往往内化到我们认为它们是天生的,但鉴于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和实践习得的,称其为“第二天性”可能更好。

事实上,这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建构的文化因素。即使本质上是“虚构的”,它们仍然是极度性别化的,人们会无意识地将这些性别化的习性与内在自我连结在一起。当被拒绝参与性别化的社会活动时,会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感到不适。

约翰·马尼(John Money)试图用实验证明性别完全是社会建构的,孩子都可以在成长中相信自己就是“被塑造”的人。然而他的实验完全失败了(见生化烦躁部分),性别不会改变,所有人40岁时的性别和4岁时一样。改变的是成长过程中对性别的理解。

这些负面症状(抑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就是性别烦躁的症状。

性别不是性倾向。虽然我们使用与性别相关的词语来描述性取向(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但性别本身不影响性欲,性欲也不影响性别。

非二元性别是什么?

简单说,非二元性别就是既不符合男性的标准,也不符合女性的标准。非二元性别者可能不认同任一性别(无性别),男女两性都认同(双性别),认同两性间的平衡状态(中性),认同性别的变动(流性别),部分认同某性别(半性别),或者认同自己处在整个性别光谱中(泛性别)。

非二元性别者可能认同某种性别的某些方面,但不认同其他方面。例如,一名半性别女孩可能出生性别是女性,而Ta只感到部分认同女性身份和女性气质。或者一名正在进行激素治疗的出生性别男性,Ta有女性化外表却不怎么认同女性的社会身份。

本文某些地方会用以二元性别(男性/女性)区分的词汇而不是非二元的词汇,但这纯粹是为了方便。请明白,性别体验和性别表达的世界远比这种粗暴的划分要广阔得多。

8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