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那个事情,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来发在知乎上的,看知乎好像对我这文不太友好,还是在这边存一份。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800899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的嫌疑,原文我也给出来:
https://weibo.com/6401103946/K9VIvFc7Y
http://share-plus.wzqmt.com/folder2/folder3/folder9/2021-04-08/AuxiMR5fgNhdSzrQ.html?_hgOutLink=news/NewsDetail&id=370575


关于「温州15岁少年吃药变性」那篇报道

刚才发那个,我就只是给排个版,其实内容我是不太赞同的,我觉得多少有点冒进了。我自己是一直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指出这篇报道中的问题来。因为要指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更需要关注的,不是圈子内部,而是圈子外部的人能否通过这样的内容理解到这篇报道的有失偏颇。

本来是考虑以之前那样问答的形式,但是因为这篇报道涉及的问题相对复杂,以那样的方式,恐怕要写一阵子了。所以就换一种方式,我会逐段的对这篇报道进行解读,对于其中媒体故意忽略、扭曲、误导的部分予以指出。考虑到便于圈外人士的理解,我可能会更多的用一些较不严谨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如果认为有争议的地方,请直接指出,我会进行相关解释说明。

因话题限定,为了行文方便,下文的“跨性别”在有时特指MtF(Male to Female)。

对于下文中引述的我自己的回答,我会添加「」标注,来与报道原文进行区分。

(题图为媒体所述“不明药物”,实为日本富士制药生产的戊酸雌二醇注射液「プロギノン/Progynon」)

《温州一位妈妈发现15岁儿子加入一个QQ群,然后儿子就“变性”了!这是什么群……》

这个标题实在是标题的不能再标题党了,我都不好意思吐槽它。我想任何一个有着基本素养的人,都应当批评这种滑稽不堪的内容在非常严肃的公共议题中的出现

这半年来,市民刘女士(化名)常躲在家里痛哭。她说,离婚后,自己最大的指望就是乖巧的儿子,但自从她撞破儿子的秘密后,一切都变了。她不止一次从角落里搜出儿子藏的变性药、女性内衣,甚至还发现儿子想去外省援交,换取变性费用……
她发现儿子的种种变化,与一个“药娘QQ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记者潜伏进群,发现了一幕幕令人惊悚的“荒诞剧”。

「她发现儿子的种种变化,与一个“药娘QQ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是跨性别问题中最常见的偏见,认为跨性别倾向是由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及他人的教唆形成的,只要不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安全”的。

但实际上,不同于家长与媒体的想象,当一个存在「性别焦虑」(指由于生理性别与性别认同的不一致,导致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性别身份的痛苦。)的个体完全不了解跨性别相关的常识,无法理解自身性别焦虑的来源的情况下,尽管能够忍受着这样的痛苦与疑惑继续生活。但当这个个体在25岁、35岁甚至是45岁理解到这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并不代表着就能够“以更成熟的心态去看待”、性别焦虑也不会减弱还会增强,甚至会因为长久以来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已经非常稳定,从而对自身的转变持有更加悲观的心态,加重心理上的内耗。

而对于在儿童时期、青春期就已经出现严重的性别焦虑并且明确了自己相应诉求的跨性别来说,性别焦虑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只会加重。

(平时在知乎、微博生活的各位,也许对于我所说的30岁、40岁的跨性别完全没有概念,觉得跨性别都是一群小屁孩,这样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这些个体没有进入到这样的公共平台中来,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儿子竟在注射变性药
3月26日,在温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的陪同下,市民刘女士抱着厚厚一沓资料,找到媒体。
刘女士向记者哭诉道,她15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被“网络上的坏人”诱骗,竟然试图通过药物变性。

人能否被“网络上的坏人”诱骗,从一个性别认同为男性的小男孩,变成试图“变性”的跨性别?

严格地讲,这是不可能的,「人的性别认同并不能够被改变」。尽管考虑到,人的性别认同的形成,同样也具有相当的社会建构的成分,但是“具有社会建构的成分”与“能够被随意改变”是不能画上等号的。

而从我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更偏向于“不是出自性别认同的原因”而做出这样选择」的个体而言,也完全称不上是被“坏人诱骗”,而更接近于“为了躲避压力而躲了进来”。详细一点的说明可以参考我的这篇回答:家里15岁的男孩,最近发现有性别上的疑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这样的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精神状态与诉求的严重忽视。您看到的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作为孩子在这样的处境下所(被迫)选择的“解决方式”之一。」

考虑到离异家庭的环境,以及刘女士表达出的对孩子相当程度的高期待,如果真的如刘女士所想,她的孩子不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那么典型的跨性别的情况”,那我难免会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

她说,前年,她发现儿子私藏了不少女性内衣,这让她吓了一大跳。儿子跟她解释,自己有恋物癖。考虑到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比较重,刘女士试图通过教育引导,帮儿子解决心理问题。
可半年前,她发现,小志竟自行注射不明药物,再三逼问下,小志终于坦白,他之前一直在伪装,他悄悄实施“变性计划”,他想做女人。
“我那时感觉天都要塌了,我儿子一直很孝顺、很听话,带他出去,所有人都羡慕我,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刘女士说,她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关于“未成年变性”的方方面面,她告诉小志,如果他成年了,在理解“变性”的意义与后果后,还是想变性,那作为母亲,她愿意尊重儿子的选择,可像这种自己买药、自己打针的“变性方式”,她不可能同意。
这半年来,刘女士放下了事业,留在家中守着儿子。

「不明药物」如果是题图里的,那么我在文前已经给出说明了。不能说自己不知道的就说是“不明”,以这样的标准,那什么都可以说是“不明”的。

从「我那时感觉天都要塌了,我儿子一直很孝顺、很听话,带他出去,所有人都羡慕我,他怎么会变成这样!」这句话里,我就不那么粗暴的指责刘女士是不是有“将孩子视作炫耀的资本”而给孩子太大压力的问题了。这不能这么简单的认定,还是要看之后孩子本人的观点,但是多少会让人起这方面的疑问。

对于“未成年变性”的问题,刘女士查资料也没什么帮助,因为国内在这方面一片空白。性别焦虑的出现普遍是在青春期早期甚至是儿童时期,但是国内的学界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个问题。声称“成年之后再手术”自然是“最保守、最稳妥”的处置,但是未成年人的性别焦虑要如何缓解、未成年人的性别认同要如何判断、在性别认同很确定的情况下能不能在未成年的情况下提早干预,从来没有人去回答这些问题。

正是整个医疗系统对未成年跨性别问题的完全忽视,才导致了当前的各种乱象。

我自己作为一个“大龄药娘”,我看到14、15岁的小孩子自己吃药,**难道我不想直接劝阻她们,让她们去看医生吗?**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我认为低龄未成年吃药根本没有出路,因为既不可能安全出柜,也不可能转变社会上的性别身份,吃药也只是会一样焦虑最后被家里发现然后家庭关系爆炸,家暴监禁离家出走三连,我不比任何一个家长「“劝退”她们在这个阶段吃药」的欲望低。可是哪里有服务于14、15岁孩子跨性别问题的医生?哪里有医生帮助她们做相关的判断?做相应的诊断?

实际上我非常日常地在劝阻低龄跨性别吃药,可是尽管我可以劝阻,我又有何手段缓解她们的性别焦虑?如果她们自己的家长都不愿意和自己的孩子好好交流,那我跟孩子交流有什么用?

“变性”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这对未成年人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为筹药费试图跨省援交
几个月前,刘女士突然发现儿子常用的一个神秘QQ群,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再次崩塌”。
“那就是个‘药娘’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里面诱骗十几岁的男孩,先用女性用品刺激孩子,再一步步诱导孩子吃药变性。”刘女士说,这个群里会分享一些挑战生理与伦理的教程,甚至教孩子怎样欺骗父母和医生。

这里我就不吐槽记者为什么用了“援交”这么个词,如果我是记者,我要批判这种行为,那我会直接说这是“卖淫”。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里面诱骗十几岁的男孩,先用女性用品刺激孩子,再一步步诱导孩子吃药变性。」

看到这我大概知道这里的“女性用品”是什么意思了,但是讲道理,我自己接触过的使用“女性用品”的“男性”并不比跨性别要少,非常非常多,而他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男性”,没有“变性”的需求。是否使用“女性用品”与“变性想法”之间,并没有关联。

确实也有一些因为使用了“女性用品”而动这方面念头的人,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人只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药娘群中只会遭到批评,甚至是驱逐。

所以我得说,刘女士幻想中的这个「骗人变性」的手段与链条是不存在的。

「分享一些挑战生理与伦理的教程」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我个人推测是一些有些过激的性行为方式,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尽管我个人对这方面没有爱好,也不太推荐小朋友接触这些,但我觉得这些对现在而言也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家长在性方面的观念,一般而言在什么位置上,我想大家还是清楚的。

关于欺骗医生,看怎么说。国内现在“易性症”诊断这方面问题还很多,比如把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挂钩、诊断和手术挂钩、参考MMPI这种极度刻板印象的量表、“不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被当做“不具有精神疾病的症状”、忽视非二元性别等等,具体相关的问题可以参考一点我这篇没写完的文章:雪乃:没有写完

如果说是因为规定上的滞后,而欺骗医生,我觉得不需要去指责什么。而如果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比如想掩盖自己“变性”的特殊动机、想掩盖自己是因其他精神疾病而产生的这类想法,而去欺骗医生之类,我想在圈子内也没有人打算纵容这样的行为。

刘女士特地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性激素六项指标检查,发现相关指标均大幅下降,其中一项竟不到正常标准的十分之一。她从医生那里了解到,长期服用这些变性药,除了恶心、无力等副作用外,还会引起抑郁,并对肝、肾等功能产生影响,服用超过一定剂量,还会导致不孕不育。

这是真正的想糊弄人吓人,性激素六项的指标分别是LH(促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T(雄激素/睾酮)、E2(雌激素/雌二醇)、P(孕激素)、PRL(催乳素)。

在跨性别所需要的HRT(激素替代疗法,用于减弱原有生理性别的第二性征,以及各方面的体征,便于以另一性别的身份生活。实际上激素替代疗法也广泛的用于更年期妇女的绝经症状,不懂的可以问问自己的妈妈。)中,“相关指标”(较可能是指LH、T)的“大幅下降”**是非常正常的效果,而非副作用。**说“其中一项竟不到正常标准的十分之一”,这不是T就是LH,这就是药物实际带来的正常效果,如果没有这样的下降,那反倒该怀疑自己孩子是不是买了假药。

这样的指标下降,除了带来体征上的变化、代谢上的小部分变化之外,唯一能说的上比较大的影响的,就是性腺的萎缩。但是对人来说,性腺萎缩在适当补充激素的情况下,除了「性功能」的损失(也就是后面医生说的“不孕不育”)并没有什么别的惊天动地的影响。**而且对跨性别者来说,原本生理性别的性腺本来就是之后会切除掉的东西,**没有当女孩子还要留个蛋蛋的爱好。

而除了胸部的发育,精子质量的一定程度下降以外,这些变化绝大多数都是“可逆的”。而医生所说的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我认为是来自于时代的偏见,在过去存在,但现在使用较多的药物副作用已经都在普遍可接受的范围内。

我想说到了这个地步,肯定也会有人觉得「性功能」是多么多么重要,仿佛就像是有些人用的不是脑子而是性器官思考、性行为就是一切一样。或者是从家长的观点,觉得这以后抱不了孙子孙女了,完蛋了,要命了。可是,这到底是你的孩子,还是你生孙子生孙女的道具呢?

本来很清楚的事情,非要用一堆含糊不清的话闪烁其词,渲染恐怖、制造焦虑,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有社会担当的媒体人应该做的。

刘女士说,她本以为儿子成了今天这样是他自己的选择,但发现这个群之后,她才明白,儿子变成了某些人的敛财工具。
她了解到,群里一些年龄较小的“药娘”,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会想尽一切办法赚钱,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售卖自己大尺度照片和视频,甚至通过援交的方式赚取药品的费用。中间人还会在这个QQ群里介绍客户并在全国范围内接单,然后按照比例收取介绍费。令她庆幸的是,由于她及时发现,她才得以阻止儿子。
她打印了这个群里大量的聊天记录,她希望有关部门能查处幕后的不法团伙。“我已经绝望到崩溃,现在我最希望的是,我的儿子如果能救最好,如果救不了,就想救救其他孩子。”刘女士说。

我得先承认确实有一些未成年小药娘做这样的事,我甚至也得承认,确实有一些小药娘,是在完全不需要靠这样的方式才能维持生活的情况下,做了这样的选择。

但是这跟「儿子成了今天这样是他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因果上的关系。我同样认识很多年龄比较小的药娘,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对这种事情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药娘”、“未成年”、“援交”这些事情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她希望有关部门能查处幕后的不法团伙。」

我能理解刘女士希望能找出一个“代表着所有的邪恶”的坏人,想着打倒这个坏人就能救所有的人,我能理解这种,朴素的善良。

但是可惜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使用变性药称为“吃糖”
记者发现,刘女士原先关注的“药娘”群,出现群成员指责群管理员残害未成年男性等情况,群主解散了QQ群,重新拉人建群。
记者设法与刘女士混入这个新的“药娘”群。这个群里有200多人,看成员们的简介与聊天记录,大部分是十几岁的男性,他们大多梦想变成女人,普遍认为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所以纷纷聚在群里“抱团取暖”。而这个群隐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女性用品,有人出售变性药物,有人推销整容服务,还有人组织援交……一名“药娘”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药品,群里都能提供。

「而这个群隐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女性用品,有人出售变性药物,有人推销整容服务,还有人组织援交……一名“药娘”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药品,群里都能提供。」

我姑且不去疑问,为什么就专门报道这么一个全是交易信息的群,说的好像所有的群都是这样似的。产业链?这里除了药特殊一点以外,**有什么东西是只有药娘需要而普通人不需要的?**仿着你这个句子我都会写:

“而这个群隐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化妆品,有人出售零食外卖,有人推销手机数码,还有人组织打工……一名“大学生”所需要的任何商品,新生群里都能提供。”

确实是有的人会基于利润的动机做不正常的推销,可是,非要渲染一个未成年人在封闭空间里被来回坑蒙拐骗的场景,有必要吗?

这半个多月来,在这些“药娘”尺度惊人的聊天内容里,记者发现这个群体有不少独有的“暗号”。
他们自称用的“药娘”,指通过服用或注射药物等手段,使其生理状态更趋女性化的男性或双性别人群。而“药娘”这一名词来源于日本动漫圈。
由于没有接受正规医院的变性手术,光靠药物不能彻底变性,所以“药娘”需要终身使用变性药,他们把这称为“吃糖”。

「他们自称用的“药娘”,指通过服用或注射药物等手段,使其生理状态更趋女性化的男性或双性别人群。」

“双性别”,我也不知道这是看漫画里的扶她看上头了,还是怎么了,造出这么个词来。如果真的去联想的话,可能这位记者想说的是“间性”吧?那不要说那些人本身,我都觉得你编这个词挺冒犯的。

「而“药娘”这一名词来源于日本动漫圈。」

我不知道是不是记者看了一群的二次元头像,又听说“伪娘”这个词就幻想出这个来源了。可能是觉得这样就可以接着往下扣“沉迷动漫”、“精日恨国”的帽子了?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药娘」这个词,是彻彻底底的国内的本土用语,是早年在百度贴吧形成的,不是日本传过来的。

「由于没有接受正规医院的变性手术,光靠药物不能彻底变性,所以“药娘”需要终身使用变性药,他们把这称为“吃糖”。」

这句话则彻底的暴露了记者在这个领域的无知与傲慢,也许记者是想靠这样的描述把这些药娘与「接受正规医院的变性手术」的人区分开,刻意地区分出一个“不听话、不懂事、不正规”的群体,来否定吃药的行为。

但是记者你告诉我,现在地球上有哪家正规医院的变性手术能让人「彻底变性」,不需要「终身补充激素」的,不说我带头让圈子里一人给你颁个锦旗,明年诺贝尔奖都是你的。

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位记者出门的时候不小心遇到了交通事故,碰巧就蛋蛋或是卵巢撞坏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位记者会不会选择「终身补充激素」,还是说觉得这非常恐怖,可不能干?

事实上的情况是,「变性手术」所能做到的就只是切除性腺、生殖器整形以及其他改变第二性征的手术。而在手术后,一样是要靠药物去维持另一性别的体征的。

药物、或者说HRT,是跨性别所需要的正规治疗的一部分,而这位记者显然打算将其污蔑成一种胡闹行为。

这个群体通常买卖的变性药有三大类别,分别是抗雄激素药物,雌激素,以及孕激素。其中,来自泰国的药物因性价比较高,颇受“药娘”欢迎。
这些药物通常是处方药,由于拿不到处方,“药娘”们会选择从群内的熟人或一些私售药品的药商处购买。在网店中,药品销售页面并不明确标注是药品,而是配以盆栽等不相符的图文,并按照圈内约定俗成的“暗号”进行描述。“否极泰来”就是“泰国补佳乐”;国色天香就是“国产色谱龙”。

「这些药物通常是处方药,由于拿不到处方,“药娘”们会选择从群内的熟人或一些私售药品的药商处购买。」

这里说的好像是「小药娘都不懂事,所以医生都恪守原则不给开处方」一样,是这样吗?

事实上,在国内,有这方面医疗需求的人我个人根据相关比例估算十几万几十万人打底,开药需要诊断证明作为前置,那么能够常态的开具诊断证明的医院有几家?可能不超过五家。

而诊断证明是以什么标准开具的?以可以手术的标准开具的。可以手术是以什么标准判断的?是以「可以以另一性别身份正常生活」判断的。那么「以另一性别正常生活」需要什么?需要药物来提供另一性别的体征。那么开药需要什么?需要诊断证明。

**绕明白了吗?**这是先有药还是先有证的问题,因为国内的规定根本就没考虑到这些。(这还没涉及到未成年也不在考虑范围内的问题,以及一些医生要求必须家长同意才给开证的问题)

那么,我就姑且假设有证,国内能够常态开具相关处方的医院能有几家?可能有六七家?

能够在开具处方的同时,给予相关专业指导的,有几家?全国只有一家,北医三院。

能够开处方买到色普龙的医院有几家?没有,我还没听说过有。

公安部门已受理此事
“这个群就是这些人聚在一起,如果有客户的话,把客户带进来。群主他不是卖药的,他本人不吃药、也不穿这些东西。群主就是‘鸡头’。”一名“药娘”圈知情人士介绍。
记者在“药娘”群里了解到,一次线下的钱色交易,少则400元,多则2000元不等。为规避风险,“药娘”们的交易都在一个境外社交软件上完成。

我个人加入的“药娘群”,最多的时候大概有90多个,我自己是群主、参与管理的有50多个。我觉得我非常有资格说,这是非常严重的以偏概全,用一个群,就把色情交易的帽子扣到所有的药娘身上。

那请问不是药娘的人聚在一起进行这种交易的群有多少?人们平时批判这些人会特意声明这些人是“顺性别”(指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一致的人)吗?

这是刘女士与记者抱着猎奇的态度定向的去找这种群,这帽子并不能扣在药娘头上。

为深入了解,记者和刘女士又进入相应的境外社交群,通过一个叫“苏洛”的群友推荐,发现群里一个叫“半截猫”的人有销售此类激素类药物。随后,刘女士花了400元向“半截猫”购买了两盒色普龙,4月6日到货。
根据快递单号显示,药品由广州发往温州,而发货人的手机号码则来自湖南株洲。另据记者观察,群里的一个管理员叫“林白”,大伙都叫他“楚源”,他自称来自贵州某大学。他经常会在群里发布一些“药娘”们的淫乱视频。如果谁有额外需求,他还会介绍“药娘”进行援交,并收取50到200元不等的介绍费。

到了这里,我觉得已经不是采访不是调查了,是彻彻底底的有预设立场的,伪装身份到底的钓鱼。

至于“楚源”这个人,以及所谓的「境外社交群」(其实就是推特小药娘圈),问题是不少,特别是包括未成年的不理性吃药、以及未成年在还有条件维持正常生活的情况下选择卖淫的问题。

但是这就只是一小撮人,自己一叶障目,追着猎奇的东西报道,还是要有自觉。

目前,刘女士在记者帮助下已向温州警方报案,公安部门已受理此事。
市关工委人士表示,刘女士反映的情况让人愤慨,该委将和新闻媒体、警方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该委将和新闻媒体、警方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可是,当有的未成年药娘被家长家暴的时候、被家长关起来不许上学的时候、被灌各种药被打雄激素试图改变性别认同的时候、被家长关进精神病院里的时候、被家长送去网瘾中心虐待的时候、被家长赶出家门的时候、被同学霸凌的时候、被同学性侵的时候、自己出去工作了独立生活被家长抓回去的时候,我怎么没看见有这么多人愿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而那些基于各种原因“躲”到药娘群体里来的孩子,他们受苦受难的时候呢?心理健康得不到照顾的时候呢?被家长粗暴对待的时候呢?愿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人呢?

奇了怪了。


讲道理,写到后面,我自己也是越来越生气,有点控制不住情绪,这哪里是新闻报道,这就是在猎奇啊。

群体里的一些东西,包括未成年乱吃药、卖淫等等问题,我觉得不是说媒体不应该介入。而是说,不能以这样一个猎奇的,怎么吓人怎么报道的姿态来介入。在报道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只是说看到了表面的问题,更要往下去问一个为什么,看到社会问题的根源。

如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写报道,那我都能写,国内大大小小乱七八糟亚文化圈子成千上万,哪个写不出点吓人的东西?可是媒体的责任是什么呢?是靠制造焦虑、制造恐慌来吸引眼球吗?是靠污名化一个已经饱受歧视的少数群体来向大众邀功吗?

这听起来确实像是一个「正义胜利了」的故事,找出了“邪恶的源头”予以打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这个记者有去探究这背后每一件事的原因,让公众看见自己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吗?

退一步说哪怕这个记者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在自己报道的时候,不应该考虑更完整的看待这个群体,而不是取其中最猎奇的部分把整个群体都污名化吗?或者说,通篇讲了这么多,各种暗访、各种套路,不应该参考一点药娘群体自己的说法吗?

如果这篇报道在任何一个它提到的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发现和探讨,对于减少药娘这个群体中发生的各种悲剧惨剧有哪怕一丁点的帮助,那么不管它是给药娘哭惨、还是给家长哭惨,我都会给这篇报道鼓掌,而不是批评它。可是它没有这样做。

等这次的事情过去,一切都会照旧,该发生的惨剧都依然会发生。

这就是我啰嗦这些的原因。

26 个赞

看懵了

2 个赞

好像知乎的已经看不了了。。

5 个赞

给我的理由是:不规范转载 还封了我一天
确实是不规范转载,这波我服气,想到这个理由的人很聪明


4月14日的时候恢复了,已经能看了。

13 个赞
啊这(
2 个赞

我认为知乎那边的人可能找各种理由去封禁和删除。

现在的时代可能是一个每个人都有罪,但只有最脆弱的群体会被用放大镜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针对。

16 个赞

很服气,不愧知乎

7 个赞

这件事情告诉我,主流媒体一ミリも信じない

4 个赞

建议:知乎专栏用TelegramBot InstantViewBot 提早备份,

InstantView from Source

话说发这段的时候居然手机卡了,,

4 个赞